+ a, @) O! T l5 `, n
$ y% { D! ?' X4 J 吴佩孚,祖籍山东蓬莱,文化程度秀才,未曾入过什么党,活跃于清末民初,官至直鲁豫巡阅使。咱们这一代人原先只晓得他是反动军阀,时称吴大帅。近廿年文禁开放,本人读了一些书,才知道他还有些出人意外之举。 ) [, \; o1 T$ \* @- Z9 ^4 F
; |! {4 ?8 O; Q% x# Y6 F" c0 M
吴佩孚批示过的公文中,至少有三件值得一提——
2 K8 e( S" W& I: G% ^7 x6 A2 B8 ?
" j: O& R" y/ ?5 {4 @* y 一是某先生曾在别处为官,名声不怎么样,得知吴佩孚主政直鲁豫,便托关系欲到河南谋个官职。报告呈上,吴佩孚批曰:“豫民何辜?”意思是俺河南老百姓有什么过错,竟要这样的人来当官,承受因他当官而带来的祸害——因为为官一任,可造福一方,也可祸害一方。吴佩孚不买推荐者的账,也不用官话套话挡驾,仅以老百姓的利益为由凛然拒绝,也算义正辞严。 & o" b& ~3 f6 p$ ~- e% W
5 s6 c; t9 K; `9 N% U
二是某“下岗”军佐,获悉吴佩孚帐下有一旅长出缺,经政要介绍拟了自荐书,里面大谈理想抱负志向然后言归正传,最后是“愿为前驱功成解甲退居故里植树造林福泽桑梓”云云。吴佩孚批示:“且先种树。”对这等志大才疏、夸夸其谈的跑官者,吴佩孚的批示很有针对性——既然你有这种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先回乡种种树再说。
6 H& V' S' p- L8 d. J! F
, q& b2 {$ k, W6 ]! x! Q1 B# X% p 第三件实际上不是公文。当时德国驻华公使的千金正值妙龄,对吴佩孚无限仰慕,相思无门,径直写信向吴佩孚求婚(这洋妞也真够开放)。吴佩孚不识德文,吩咐秘书译出呈上,那情书便成了公函。吴佩孚依例挥毫阅示——“老妻尚在!”以老妻拒洋妞,是否可令当今包“二奶”、“三奶”者羞惭?
( B9 W, @3 K. d* a* V9 Y! }, V# m+ e4 S- h$ {7 G" V
总的来看,吴佩孚的这三个批示不仅言简意赅,也显示出其人颇有文采,那秀才的文凭真是考出来的。掷地有声的简洁文字,更刻画出其人的另一面。由此亦可看到,跑官买官和“包二奶”历来不得人心。
r) d& W3 i9 H6 ?# m* f$ [#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