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0 O% d5 q/ z/ N' `/ e+ n( X 天下柔弱,莫过于水。# Q6 x' p+ _5 b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p! A9 R! n7 C0 Q( B0 U' i 其无以易之。
. B4 Y- o" o; e, b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5 _- Q: g' M2 z5 `
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W/ a5 Y8 i; p( p+ h
故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
f( M0 e, Q, c2 d/ e 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 F; u: ?4 H( |6 a; V. [
正言若反。7 k7 e* A0 i+ L( ~* K# w' c# l
5 h/ m8 E2 h- F+ G 你知道天下最柔、最弱、最柔弱的东西是什么吗?它不是钢铁、不是岩石、也不是人,它的名字叫“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 B1 N' {+ Z3 y% A
你知道天下最战无不胜的东西是什么吗?就是最柔、最弱、最柔弱的水。在水的面前,无论是钢铁、是岩石、是人类,还是其他任何东西,都不能称自己是强者,更不能称自己是胜者,因为它们要是以水为敌,与水交战,一败涂地的,准是它们。水是不可以战胜的。水是战无不胜的。
4 ]; c$ G5 s0 Y8 B m6 ^, | 水为什么是不可战胜和战无不胜的呢?因为水,没有人能改变它,没有东西能替代它,没有人、没有万物能离开它。/ B+ D5 A; ~6 D+ a
水给我们以启发,告诉我们深刻的道理:弱,因为其弱,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战胜强大的。柔,因为其柔,在某种情况下是可以战胜刚强的。因为,弱因为其弱,才不被防备,才被人忽视。强因为其强,反倒容易暴露弱点。一旦暴露弱点,就容易被战胜。柔因为其柔,才容易让人放松警惕,让人陷入温柔之乡。刚因为其刚,才有恃无恐,才无所畏惧。一旦无所畏惧,就容易被战胜。
5 F( |- S" S- Z# e# B 这个道理复杂吗?不复杂!这个道理深刻吗?很深刻!
( w) J9 ]+ g, A# K" ~ 不复杂、很深刻的道理,没有不知道的,但是,究竟有几人能做到呢?究竟有几人能真正按这个道理去实行呢?人们喜爱和追求的,不依然是强和刚吗?; {5 \* `5 l3 w. q3 [7 e
所以,圣贤之人讲的是这样的道理:那些真正为国家而蒙羞、而遭耻、而罹难的人,才真正是江山社稷的主人;那些真正与国家共患难、共成长、共前进的人,才有资格当这个国家的君王、统治者、领导者。
- B+ L% M, i2 p u% }. W$ t' v 这里说的意思很清楚、很直接、很正面,但是听起来却像是反话似的。6 R2 N& K Y6 k1 u1 Z/ m
A8 J, F/ J/ r' V
最近,国务院通报了几起谎报瞒报煤矿事故。煤矿事故中的谎报瞒报现象,已经是个老问题了。谎报瞒报的真正主角,往往不是矿主,而是地方党委和政府,是党委和政府的主要领导。他们为什么会谎报瞒报?原因很简单,是怕担责任,而怕担责任,是怕丢官。当然,事实证明,谎报瞒报终究是瞒不住的,一旦露馅,不但要担责任,不但要丢官,还要丢脸,还要落得个不敢担责任的赖名、丑名、恶名。这就不仅是做官的失败,也是做人的失败。而做人的失败,是一辈子的失败,是最让人瞧不起、遭人唾弃的失败。( W6 X; c" K: l) y9 f- K h; P+ G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之不祥,是谓天下王”。老子的话让你想起了什么?它让我想起了眼下颇为流行的一个词:担当。如果你没有受国之垢的担当,你就没有资格做江山社稷的主人。如果你没有受国之不祥的担当,你就没有资格成为天下的统治者、老百姓的领导者。老子活到今天,他会对我们的领导干部说:你要勇于担当!# O& Y& a: R8 P& }% F
担当,对于领导干部来讲,是一个胸怀天下、坦荡东方、激情中原的词汇。煤矿事故瞒报等一系列现象说明,如今敢于担当的领导干部越来越少了。人们所以热衷于谈论担当,它寄予了对领导干部敢于担当的厚望,它寄予了对各级组织、部门、机构敢于担当的期待。
! k7 o" S1 D2 Q# U& B7 B f k- A 没有责任就没有担当。
& y6 b, K- m: W( u 权力总是和责任连在一起的。权力也总是和利益连在一起的。如果你自觉不自觉地把责任放在首位,关键时刻你就会勇于担当。如果你自觉不自觉把利益放在首位,关键时刻你就会逃避担当。有的领导只看到权力带来的利益,好处面前当仁不让,甚至不择手段。而一旦自己分管的领域、自己的手下出了问题,却唯恐连累自己,不仅关键时刻装聋作哑、超然事外,而且推三阻四,把责任推给别人,把自己择得干净。这样的人我们大家都不陌生,看看你的周围,看看你的上级,他是不是就在那里?
) ~2 t' a1 }$ X) e2 M9 Y) n 不敢负责,不敢担当,不仅不是一个合格的领导干部,连一个合格的男人都不是!我们现在强调责任意识,就是强调要把权力和责任紧密地连在一起,融为一体。强调责任意识,就是强调担当意识。没有责任,就不可能担当。
: x$ e, ^: b' G0 g8 I 没有批评就没有担当。8 p! z& ^# {- _. N/ J9 _
勇于接受批评,是有责任的表现。善于自我批评,是有担当的表现。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党的优良传统,是三大法宝之一,但是现在,法宝快变成包袱了,甚至快变成破烂儿了。我们现在民主生活会以及其他形式的批评与自我批评,要么不见踪影、不着边际,要么仅仅剩下形式了。
! Q: j+ w5 D) P/ e$ T. Q1 p9 P 批评和自我批评难在哪里?难在私心。过去党内同志之间之所以能开诚布公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因为大家都没有私心,因为大家都只有一个共同的大目标,而没有每一个个人的小目标,所以,别人批评的再激烈、自我批评的再深刻,都不会怀疑和被怀疑有个人目的。现在领导干部的心思太复杂了,想得太多了。而之所以复杂和想得多,归根结底是私心在作怪。私心重了,公心就轻了,责任心就淡了。就会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没有事,没有事就是平安无事,平安无事就能保官,保官就有可能升官。他们最大的私心,或者说私心的本质,就是保官升官,而与官相伴的责任,都被他们有意无意剥离出来。
; o! z; } @" X2 @( Z& g% D$ H. P: ~1 g) i 怕丢官就怕批评,怕批评的官当得再大,也不敢担当,也没有担当。没有担当的官就像海边的沙盘,再豪华、再美丽,风浪一来也就无影无踪了。
0 j5 K! v6 w% T" D 领导干部敢于担当,要从批评开始,要敢于接受别人批评,要善于进行自我批评。* Y5 ^' R6 L* W% m
让勇于担当者上来。
4 Y K. f2 M4 S; g9 X) z" f 当前,地方正在换届选举,用什么人的问题,让什么人上来的问题,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大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几乎所有的强调都可以归结为一点,这就是:让勇于担当者上来。 j& j3 [. @! h# V3 m6 g! `
我觉得,勇于担当者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要能做成事,也就是,要能担大任;一是要能承担做不成事的后果,也就是要能当大责。一个合格和优秀的领导干部,是要把二者结合起来,既能担大任,又能当大责,特别要强调当大责。因为前者重的是能力,后者重的是品行;前者是才,后者是德。这样的结合和强调,与党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原则,是完全吻合的。
2 D9 c# }2 I4 j, U/ A" @ 所谓担当,最大的担当就是为人民的担当、为老百姓的担当。考察一个领导干部是不是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就是要看他在自己的权力和老百姓的利益之间,是如何摆布、如何选择的。
; i' x, ~, t7 N& } 让勇于担当者复出。
9 u0 u) H$ y, z; I5 ~3 ?7 K 近年来,人们对一些去职官员的相继复出议论纷纷。之所以会这样,不是因为他们复出本身,而是在于他们去职时就扭扭捏捏,既不敢担责任,又不愿丢官帽,连个反思的意思都没有,连句道歉的话都不说。一句话,他们不是敢于担当的官员。让这样的官员再出来工作,再官复原职或者安排其他要职,他能担当得起吗?大家能不议论吗?: F% m* v, Z9 I$ |+ H7 o2 g4 n
相反,对那些敢于担当的去职官员,要创造条件,要建立机制,让他们复出。不仅要让他们复出,而且要尽快让他们复出。他们复出之后,会更加勇于担当。
( U% h" V6 n6 F% E5 E/ q! `1 m" O, \ 那么,判断他们是不是勇于担当的标准是什么呢?我觉得至少有这样两条:其一,他们是为人民做事,他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的利益,而不是个人的利益、小集团的利益;其二,他们勇于担责任,勇于接受批评,善于自我批评,及时反思,真诚道歉,直至引咎辞职。 K( U+ g8 E7 A3 t
随着问责制的建立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因为直接或间接责任去职。让勇于担当的干部复出,也应该是建立问责制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5 S+ b; f$ p; n
1 G" [3 j% x& {" V/ ^+ h
作者:乌裕尔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第38期总第637期)
9 c) h6 Q5 R% i1 ^+ B) r' H; 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