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公文语句的基本要求
+ Y% A6 W$ g9 d! D3 g ~7 P, V# R: X3 k" J
第一,含义明确、清晰、完整,便于准确理解,无歧义。第二,句子搭配得当。第三,句子成分完整。第四,语序安排妥当。第五,合乎事理。第六,句式合理并力争有最佳表达效果。, }& S( y' q) i, M' g; P' j
( Z- k9 {% C- D
2.语序的安排, r+ t% Y! t( M# X8 R1 ]
`8 I9 e' f8 Z' A
要尊重语序的习惯性,注意事理的逻辑次序,以及语序的强制性及选择性。在公文中安排语序,常做如下处理:) A- O; z0 e' y6 o
2 V4 [: S! M7 O5 h& J
第一,当要表达一组并列概念之间轻重、主次、强弱、大小、高低、多少之分时,应依次顺排或倒排;无这种分别时则按一定标准(如空间分布)分门别类排列。* ]& x# m/ e. G$ k% r
) H4 @% L! u9 N: q& v7 y 第二,当一组概念表现由若干连续的动作、行为构成活动过程时,一般应按时间顺序排列。
; F( b! m4 o, G \
7 G6 T9 o L/ S/ x9 e3 C h 第三,当以一组概念表现一个认识过程时,一般按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次序排列。 c+ X q& |2 e p
7 y* ]8 ?+ A2 ?( I. X3 U) r 第四,当以一个语句反映因果关系时,一般按先因后果次序排列,只有特别申明或突出表现原因时,才先讲结果再讲原因。
$ M/ X# u3 L* j' y+ B6 C# D+ r
8 d7 X0 E/ }* L' K I! K; V2 H; v 第五,当将语句中的一些成分提前或后置不违反语法规则,不改变语意,但有利于提高表达效果时,应以此为修辞手段。如定语、状语、谓语的提前。
/ ?, {4 U$ u; v$ }# X0 |5 u
+ W( g9 w5 y/ I' y9 n 第六,当由于语句中的几个成分相互关系不明而出现歧义时,可通过改变语序消除歧义。
. X* e: b7 _( ~9 J& t) L! [! Y
1 [( @& K- w" r 3.句式的选择 ! S; Z( X K$ ^1 |4 v
7 C, G; o9 @6 w/ f8 Y2 ?4 Q
在公文写作中如下几组句式的选择与调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W9 {7 T# a7 x2 B* [' m9 |
w! ^/ d: W; g/ p! h
第一,主谓句与非主谓句。公文要求高度准确,因此多用主谓句。非主谓句中多用无主句,由于公文有定向表述的特点,一些意愿(禁止,希望等)的发出者和情况问题的发现者不言自明,一旦由其作主语,可以省去。公文中的祈使句以无主句为主。2 t1 C, M3 n O9 v6 r1 H' W- p
6 [5 N5 G# O9 {0 I* e" h& X0 N
第二,主动句与被动句。在公文中兼而有之,如果强调动作、作为的发生者,用主动句;反之,采用被动句。主动句中,常以“将”字换“把”字,使语言更庄重、正规。$ T5 y2 a3 O% a; r+ w4 S
- h/ J, A, _4 `1 e) T, R 第三,长句与短句。公文中阐发道理,说明事物性质、状态、叙述复杂或精细的事物,用长句;表示命令、要求和希望,用短句。
, x( m& @2 D ?: f0 }: v" N9 T) O3 {4 N. Y7 j7 ^# C6 I4 ?" T3 b; _
第四,完全句与省略句。在公文中完全句是主要的,有时在为使语言简洁而又不会对语义造成伤害的情况下使用省略句。# ^$ F+ s9 q, f, E
5 k9 {3 i, n* K
第五,紧密句与舒缓句。紧密句简洁有力,有助于突出句中的某一个重点;舒缓句感染力强,有助于表明几层意思,突出几部分重点。公文中紧密句多,舒缓句主要用于会议文件。5 n$ j9 `2 A0 a$ X2 H3 T
4 [4 I H% E& S& V 第六,单句与复句。公文中多用单句,便于理解执行;一旦被表述的事理过于复杂,也用复句。
, r' a! H' k* i; i; H6 \- {/ J/ I5 H0 n; t, f* 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