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是报纸的灵魂”,这是新闻界的共识。相应说来,财经评论就是报纸财经版块的灵魂。 N# S: g% z. R2 O' f& M t0 n
/ s4 v0 C& a, `8 j/ Q南方日报地方版“江门观察”理财版块“一周财经点评”,每周一篇数百字的文稿,要做到点评到位、读者捧场殊为不易。通过数十篇财经点评的写作实践,笔者积累了一些写作心得,概括而言,即知趣、理趣、生趣、风趣。
. M; _4 P8 N: T% ?
8 z, J1 i( j5 N5 H选题要“知趣”0 L" w6 q2 {2 [6 x9 I* P6 s
1 M' O4 M" S9 p; Q# r
这里的“知趣”有两层含义,一是选题时“知道”读者“兴趣点”(关注点、兴奋点)是什么并选择之;二是“知”通“智”,选题要有取舍的智慧。
6 B* k! y; U" W" V, C5 J7 ]5 K; l9 X$ I) e+ F( G$ [
“财经”从广义上看,就是“财政经济”,大可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小可到每个公民的财务,现代社会有谁不关心国家的经济大势,或者至少说有谁不在乎自身的财务状况呢?每天发生的财经新闻那么多,众里寻她,哪个“点”是最佳?这就很考验写作者取舍的智慧了。9 B: g. M7 Y9 Z6 K
4 V y( ^; i# H( Z
从知道公众兴趣点何在这个角度下手,寻“点”不难。总括来说,凡是新近3、4天之内发生的,广大读者最有兴趣,社会上最多关注和议论,关乎每个公民吃、穿、住、用、行的财经(理财)热门话题,就是“一周财经点评”最好的“点”,选准这个基于财经新闻事实的焦点、热点、兴趣点,取舍间攻其一点不及其余,把问题看清、把道理说透。“知趣”方能“题好一半文,花香蝶自来”。
8 v% B- {" d8 O
5 {7 u8 S1 F7 D$ U( o9 q如2010年4月16日股指期货正式上市交易,接着一个多月,中国股市走出了一波震撼全球的大跌行情,很多投资者开始责备股指期货。笔者抓住这个时机的“兴奋点”,接连发表题为《股指期货上市首日空方吸金几十亿》、《股指期货是不是A股大跌元凶?》、《股票交易制度T+0可好?》等系列财经点评,引导投资者正确看待股指期货,并及时向投资者发出了相应的投资警示。
& @. w$ Q$ I5 n: r4 a3 }4 @; K R" R: p6 J- E$ l
观点要“理趣”+ B( I" T2 w9 }0 Q# H# p# O8 l
9 H8 X. f4 j$ ?“理趣”主要指评论的观点(论点)要富于“哲理”、“义理”、“思理”。" J! e3 ?4 w) h9 s9 l/ u& V- L( \
: Z. N0 A; I1 @4 V( Z* q3 j观点的“理趣”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准度”,观点要正确,富于哲理,“正确的舆论导向”始终要放在评论写作的第一位,不能似是而非,缺乏正确立场;第二个层次是“深度”,观点要有深刻内涵,微言大义,富于义理,不能只是面上“正确的废话”,读之无味甚而读之无益,令读者大呼上当;第三个层次是“精度”,观点要精辟,思想要集中,一针见血,富于思理(逻辑),不能含混不清,莫衷一是。
; ?" e; u- a+ ?$ D3 f i
9 d4 Q g4 B i$ N写作者要从财经新闻纷繁的事实中提炼最具“理趣”的观点,务求三个层次相辅相成。笔者还有一个切身感受:在海量资讯中最有看点、最能触动人的,始终是有“理趣”的思想观点,而观点的提炼对写作者日常积累的要求很高,这是一个拓宽眼界和理论修养的系统工程,“功夫在诗外”,要在平时积极学习,对自身的知识结构经常性的反省和调适,“博观而约取”,努力摆脱主观臆断的粗疏浮躁;就写作财经点评而言,需要写作者日常特别加强对经济学基础知识、基本原理的学习和领悟,知识储备到位,方能快人一步发现财经新闻背后的“认识价值”。7 Q5 }. B6 h( q: B
7 Q& ~6 Z8 N# ?% y! C% o如在《药品突击涨价,漏洞在哪里》一文中,笔者一语点破了部分药品在新的国家医保目录公布前后大幅涨价的漏洞所在,即“我国现行药品定价机制”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堵住这个漏洞提出了“严格成本核查,属于不合理涨价的,定价时一律不予认可”等等犀利意见。+ k5 n! D' d* A! W
6 J1 _) _8 A" F3 `! ^% i9 B" }
论据要“生趣”1 r% W( ]! |* A2 }
" m- t( S! ]& \: F) w“生趣”主要指评论的论据要有生命力、新鲜感,特别是时代感。
' Z( \2 M) z4 |, m* o* g3 W* F" S5 n
, P/ Y B- F8 b. c* U笔者的经验是,今时今日的评论写作者在使用论据时,尤其要有创新意识,放在当今国内国际大背景下去考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从陈规中解脱出来,最新的新闻事实、新信息、新材料,都是新鲜的“树叶”,不要老是套用那几个过于“耳熟能详”的老例子、老故事、老信息。
1 n5 I$ f1 t( u3 H# I6 @. R
1 R R0 M; N0 O- e# B s" f传媒人坐拥庞大的新闻资源,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论据储备”;论据活了,评论摇曳生姿,才有时代感、趣味性和知识性。不过,需要特别注意过犹不及,切忌罗列论据。将若干新鲜食材堆在一起,就能做出可口菜肴?论据的使用要“识趣”,必须切合论点,有利于说理、有利于分析论证,适可而止。+ ]6 @& l; K; _. X& s, l% p
: ~, A O: A7 S/ e
从前文中举例的点评题目来看,选题涉及的财经新闻事件本身就具备了强烈的时代感,所作点评都基于最新的新闻事实。在行文中若能继续旁征博引,引用最新的充满“生趣”的论据的话,往往能起到锦上添花的效果。例如在《中国建筑平均寿命仅30年》一文中,笔者引用了“英国建筑平均寿命132年”的论据进行对比,突显“建筑质量事关千万生命”“政、府必须严管严控”的紧迫性。
1 Y0 R9 L9 ~7 w, p$ P- i9 G( x2 o. H
语言要“风趣”6 ?. u& ?! E# X1 g" Y
7 P; ? @/ B+ q( j6 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