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次“无知”匍匐至下次“无知” ' S% a" o6 }& F' i! `1 ~* `- S
回首故路,三载有余,与笔为友,以文为伴,亦步亦趋,战战兢兢。披星戴月改之,略有辛酸,文不达意训之,微有苦楚。曾欲弃而避之,然有其心无其行,终日案牍劳形,匍匐于此,亦有所感,摘其一二,与君同乐。 4 u1 M6 }: M- F9 X0 I) K/ G0 z
明“谁来写”,破“自己的无知”。机关生活远没社会谣传的那般美好,机关材料也远没年轻人想的那样轻巧。刚进机关的年轻人,接触最多的就是材料,但往往是绞尽脑汁却不得章法。因为他们把材料仅仅当做一项任务,觉得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交给直属上级就万事大吉。诸不知写材料是一个过程,从框架到初稿再到定稿,反反复复中变得是材料,不变的却是写材料的人。所以,完成一份材料不是“写完了”,而是“写好了”,只有了解了一份好的材料是要经过多次打磨才能最终成型时,我们才能保持足够的定力和精力去完成这项任务。 ' t! N$ Z8 W- p- E3 H0 Q* S
明“为谁写”,破“领导的无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单位,就有一千个迥然不同的领导。材料的布置者是领导,但领导的能力参差不齐,所以如何准确快速领会领导的意图显得无比重要。有的领导本身就是写作达人,那么你就要做到“所听即所写”,不要去随便改动他订出来的框架乃至一字一词;有的领导口若悬河却毫无逻辑,那么你就要做到“听到的一定写到”,按照惯例拟定框架,再绞尽脑汁把他讲到的原封不动的放到合适的位置;有的领导惜字如金,只对你说了写的目的、文稿篇幅、交稿期限等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时,那么你就要灵光一现,头脑中迅速罗列出你认为对的初步框架,当面向领导请教修改,然后再回办公室去完成领导心中的那篇大作。 3 u5 G' i+ |+ u- j8 X9 Z& I1 \
明“怎么写”,破“文种的无知”。
/ z5 |4 u/ V x1 Q) S2 M
综上所述,写材料的人都是上辈子非富即贵的达人,才要在今生受尽这“既要受文种的束缚,又要有表述的创新,既要受领导的摆布,又要有自我的展示”吃力不讨好的种种罪孽。 8 Y6 e @7 k3 o( C
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古今材料事,都付笑谈中”……
3 }9 m Y: z* W( i& W1 O
7 X" F$ y* F7 N2 @ |